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處理禽畜糞液 環署推沼氣綠能中心

0 意見

(2012-11-06 19:00)  晚間新聞


為了降低養豬廢水的汙染,環保署近幾年來,一直推動「豬廁所」政策,讓豬集中大小便,減少用水量,不過,光這樣似乎無法改善部分河川的水質,為了減少讓豬隻的排泄物流入河川的機會,環保署最近想要推動沼氣綠能中心,不過環保團體卻認為,這只是治標不治本。

讓豬隻到固定地點大小便,環保署近年來推動豬廁所,就是希望能集中收集排洩物,減少養豬業用水量,只是這樣做,恐怕還是無法徹底解決、養豬廢水汙染河川的問題,因此環保署提出沼氣綠能中心的構想,決定補助兩到三千萬,鼓勵業者從國外引進技術來設置。

==環保署水保處簡任技正王嶽斌==
(廢水)它還是排放
如果說今天這樣子
它可以把它收集起來的話
沼氣中心就我講的
產氣的部分產氣
把大部分的汙染轉換成能源資源

畜牧廢水不好管理,先前訂的標準,也因為養豬業反彈、只好放寬了。實際比較,它的生化需氧量標準,是一般汙水處理場的2.6倍,化學需氧量更高達6,懸浮固體是5倍,也就是處理好的畜牧廢水,多少會增加河川負荷,而環保團體認為,如果國內高密度的飼養型態不改,只想從末端蓋沼氣中心,恐怕難以解決問題。

==聲音來源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
(養豬業)降低成本的唯一思考
就是把這些環境成本外部化
沼氣再利用 那個其實
只是在支持現在的畜牧的極大化
這個都是工業汙染

環保團體指出,許多養豬業者不時出現,在沒人稽查時,不處理廢水就排放。而社會一味追求低價肉品的邏輯,也讓養豬業者為了微薄的利潤、落入惡性循環,最後恐怕還賠上、耗盡珍貴水資源的代價。

記者林靜梅賴振元台北報導。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25389


Read full post »

國際作曲大賽獲選作品 台北將演出

0 意見






這個月13、14號,台北將有兩場「國際作曲大賽得獎作品音樂會」,集合了兩岸三地及東南亞優秀的當代作曲家作品,相當精采 !

傳統樂器合奏聲響起,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將傳統絲竹融合西方樂器,用不同的詮釋方法,帶來不同的音樂風格。由臺灣音樂館主辦的「國際作曲大賽」,從全球近百件作品中,精挑出十八件.其中有十五首作品,將於10月13、14號,在東吳大學舉行音樂會,讓台灣民眾一飽耳福。

==台灣音樂館 館主任 蘇桂枝==
這次得獎的來自馬來西亞 
大陸 還有香港 台灣
台灣當然是居多
很微妙的台灣風格
他們也用了絲竹樂
和現代西洋樂器做配合
在多元文化底下
可以了解新生代作曲家的想法
並不侷限於絲竹樂為主
就完全集中用絲竹樂

這兩場集結了華人最新創作的音樂會,演出陣容都是一時之選,是今年不容錯過的音樂盛宴,民眾可以聽到不同文化底下孕育出的音樂特色。

==交大音樂研究所所長 李子聲==
我們(台灣作曲家)繼承了我們
中華文化傳統文化
最精華的部分
在教育系統保留下來了
對創作的自由度
一種純粹性的追求
可追溯自以前的文人精神

在音樂風格方面,亞洲各國各有特色,香港作曲家的節奏較快、較都會;大陸作曲家曲風偏向功能性;台灣的曲風則較浪漫。這兩場音樂會,將可以讓民眾一窺、兩岸三地當代優秀作曲家,不同的走向與風格。

記者 綜合報導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22641







http://mfi.re/watch/mbg1igs0554bj53/20121003_公視中晝新聞_國際作曲大賽獲選作品_台北將演出.mp4
Read full post »

致命"怪樹病"危機 威脅英國灰樹林

0 意見
(2012-11-09 19:00)  晚間新聞

英國的樹林目前陷入感染怪病的危機。科學家指出、有多達八千萬棵樹、遭到一種致命真菌的威脅,這種病會讓林木從樹梢開始壞死,而且擴散速度相當快。英國政府正積極尋找對策,防止這種怪病蔓延,否則將嚴重威脅全英國的自然景觀。

英國西南部蘇福克的這片林場,裡面的一大片灰樹林,就是致命真菌最初在英國散播擴散的地點,感染到致命真菌的灰樹,僅管根部完好,但會從樹梢頂端開始慢慢枯萎,直到整顆樹死亡。林場外的告示牌特別提醒遊客,當心靴子可能成為散播病菌的媒介。

英國林地信託官員 萊德
所有的灰樹都已經開始從頂端枯萎,這也意味這片灰樹林開始生病,減緩生長,也必然會從樹木內部開始壞死。

科學家指出,這種致命的真菌,成為橫肉節霉菌,1992年起在波蘭境內被發現開始變種,如今歐洲大陸90%的灰樹,都感染到這種真菌。灰樹佔英國樹木總量的三分之一,為了拯救英國境內8000萬顆的灰樹,英國政府已經燒掉10萬棵樹,並在10月底下令,禁止從已經確定樹木感染真菌的國家進口木材。

英國林地信託官員 萊德
如果要對環境好的話,就是加強對進口木材的檢查,如果使用所謂的木材護照,讓我們知道木材真正的來源,是很容易進行追蹤的。

其實早在2009年,英國境內就已經發現這種真菌,但當時英國政府不以為意,才釀成現在的危機。英國專家擔心,這種樹病可能導致1970年代發生的荷蘭榆樹病重演,當時英國一共砍掉2500萬棵樹。英國很多射箭用的木製箭柄,都是來自灰樹,如果灰樹林全部壞死,不僅危害到這些加工廠的生計,也會嚴重衝擊英國的自然景觀。
記者 靳元慶 報導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25641
Read full post »

設備異常訊號 貓纜上午停駛3小時

0 意見



台北今天天氣不錯、無風也無雨,貓空纜車卻因為設備異常、停駛了三個鐘頭! 時間在上午九點半,當時還有一百多名旅客在纜車上,捷運公司啟動安全機制、以慢速把旅客送往最近的車站、再用公車接駁。但有遊客抱怨、大老遠跑來就是要坐纜車,結果卻被送上公車,實在很掃興。

上午九點半,貓空纜車突然出現設備異常訊號,捷運公司緊急應變,纜車以慢速將旅客送到最近的車站,並安排旅客搭接駁車,大老遠來搭貓纜上山,卻被迫要搭公車上山,旅客抱怨連連

==捷運公司保全vs遊客==
坐236 在那邊
坐到政治大學 在那邊換車
我一路這麼遠來 還要換車
摸不著頭緒啊 這樣怎麼行

==遊客==
(你們有搭到嗎)沒有
(你們等多久了)大概半小時

捷運公司在貓空纜車搭乘處貼出公告,也以跑馬燈告知旅客系統暫停營運,儘管不是假日,但貓空纜車一早就有不少民眾來搭乘,訊號出現異常時,還有一百多位旅客在纜車上,所幸安全系統機制啟動後,旅客都被送達最近車站,沒有人受困。

==捷運公司公關課長 凌啟堯==
啟動了安全機制
把纜車上的旅客 大約一百名
然後用慢速的方式
送到就近的車站
同時我們啟動了
公車接駁來輸運旅客
至於說(異常原因)
我們的維修人員 還在查證當中

捷運公司調查,出現設備異常訊號的是貓空纜車的動物園園內站,經過排除後,隨即進行系統測試,在十二點40分恢復營運,一共停駛三個小時,至於設備異常原因,還要等收班後,繼續調查。
綜合報導

(2012-11-09 19:00)  晚間新聞

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225635
Read full post »

「煉金菌」吃下劇毒 排泄出來竟成24K純金

0 意見

2012年10月5日 10:13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世紀的歐洲興起一波鍊金熱潮,人們不在礦脈、河流裡找黃金,而希望透過化學方式合成。現在這個夢想很可能要實現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一種「鍊金菌」,它可以吃下有毒物質,並轉化、排泄出24K純金!
▼這些都是「鍊金菌」的便便。(圖/取自Gizmodo)

微生物專家卡謝菲(Kazem Kashefi)及電子工程師布朗(Adam Brown)發現一種「耐金屬貪銅菌」(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它能夠把自然界中的劇毒液體氯化金「消化」成純金。卡謝菲表示,這種細菌在對抗劇毒時異常強壯,比過去所認為的強上25倍。
在實驗中,「煉金菌」會自動吃下氯化金,而一個禮拜過後,以糞便的形式將貴重金屬排出來。卡謝菲說,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發生,無須任何外力介入;過去鍊金師不斷嘗試用魔法變出黃金,但他們沒有想過鍊金的秘密竟然是群微不足道的細小生物。


原文網址: 「煉金菌」吃下劇毒 排泄出來竟成24K純金 | ETtoday新奇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05/110928.htm#ixzz362yl4ZFL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Read full post »

超夯 烏克麗麗挑選祕訣

0 意見

21吋好帶 尼龍弦易彈









最近當紅的樂器烏克麗麗(Ukulele),在藝人Hebe、盧廣仲MV與演唱會都能看見它的蹤影,知名偶像劇男主角李大仁也拿它彈奏,掀起學彈烏克麗麗風潮,網路還有團購烏克麗麗送課程優惠。烏克麗麗輕巧可愛,尼龍製琴弦好按、好彈,受女性喜愛,價格在600~8萬元,我們就請專家教你挑把適合自己的烏克麗麗。報導╱郭安妮 攝影╱高世安




       由來


烏克麗麗源自葡萄牙,十九世紀葡萄牙人帶烏克麗麗移民到夏威夷,成為當地熱門樂器,後來漸流行全球,台灣近來藝人表演彈奏烏克麗麗,掀起學彈風潮。比起一般吉他六根弦,烏克麗麗四根琴弦學來較簡單,輕巧便於攜帶。造型分吉他型與菠蘿型,菠蘿型琴身較大、共鳴也大,彈奏聲較大,依尺寸、材質及琴弦搭配,一把價格600~8萬都有。 


基本認識

烏克麗麗主要結構有琴頭、琴頸、琴身以及琴弦,彈奏時一手按壓在琴頸弦上控制音階,一手則撥彈琴弦,使琴身木箱與弦產生共鳴,發出聲響。 

琴頭

有4個弦鈕為拉緊琴弦、校對音準用,琴弦愈鬆,聲音愈低。 

琴頸

手指按壓琴弦的地方稱指板,指板上凸起橫向銅條稱琴桁(音同橫,現在多稱琴衍,因市面許多音樂書籍使用衍字而成慣用字),為區隔音階功能,銅條與銅條間空格稱琴格。 

琴身

琴身圓形中空處稱響孔,是彈奏時聲音出來的地方,琴弦末端固定處為琴橋,琴橋上有琴枕,可避免琴弦接觸琴桁而使彈奏有雜音。 


尺寸

尺寸愈大愈貴,21吋烏克麗麗有12~15個琴格,聲音較清亮,輕巧好帶;23吋和26吋約17~18個琴格,音階多、音域廣,可彈曲子多,琴身愈大,音色愈低且厚實。初學可選23吋,若要和弦伴奏可選21吋,進階演奏則選26吋。





材質

分桃花心木、雲杉木、竹子和相思木,以21吋來說,相思木比其他材質貴3倍。桃花心木顏色深有不明顯紋路,聲音清亮;雲杉木顏色淺,有規則細長紋路,聲音尖銳;竹子顏色偏綠,有明顯竹節,聲音響亮;相思木有深有淺,明顯條狀紋路,聲音渾厚。 




          琴弦

烏克麗麗琴弦8~9成為義大利手工羊腸尼龍弦,比吉他鋼弦彈性佳,彈起來較不吃力,1000元以下烏克麗麗多為雜牌塑膠繩,共鳴差,也較無彈性。 




        弦鈕

將烏克麗麗翻至背面,弦鈕有裸露齒輪的就是機械式,放久會生鏽和氧化,導致難以扭轉弦鈕,彈奏時琴弦也易鬆掉;弦鈕背面以鐵片包住為油壓式,較不易生鏽,彈奏時琴弦也不會鬆掉。 

保存保養

台灣氣候潮溼,可將烏克麗麗放琴袋或硬殼再放乾燥劑,避免琴身受潮影響聲音。琴身可用纖維布乾擦表面,若想進階保養,可購買指板油噴在纖維布擦拭琴頸指板,注意要避開琴弦,以免彈奏時手指打滑。 






同場加映





         烤漆烏克麗麗

適合小朋友,約600~850元,烤漆顏色鮮豔,但木材較差,琴弦多為塑膠繩。 




      跳蚤

烏克麗麗變形款,美國製造,因烏克麗麗彈奏時如跳蚤般躍動輕盈,故取名跳蚤,一把價格約7000~1萬5000元,背板與指板材質為玻璃纖維,彈奏聲音清晰且回音較大。 

專家說

烏克麗麗教學老師 Eason
烏克麗麗勿在陽光下曝曬,以免木頭熱脹冷縮損壞,新手建議購買調音器。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20717/34372139/


http://mfi.re/watch/m1wldgbm2ucvhg3/超夯_烏克麗麗挑選祕訣_-_蘋果日報.mp4

Read full post »

2014年6月22日 星期日

apoE兩度基因突變 導致人類愛吃肉

0 意見

▲大塊的牛肉放在涼麵上,讓人看了就滿足。(圖/資料照片。東森新聞提供)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在野外的猿猴大部分都是吃素食,其實人類的祖先開始吃肉,也只不過是150萬年前的事,一種稱為「apoE」的基因,歷經兩次的突變,讓人類變得與眾不同,而肉類裡的蛋白質,也提升人類大腦的性能,而且讓吃肉的習慣,代代延續下來。
科學家最近在非洲坦尚尼亞北部找到一塊人類頭骨,顯示出我們的祖先早在15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吃肉了,一般來說,住在野外的猿猴大部分都是吃素,因為對於多數的猴子來說,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飲食,會損害他們的內臟。
不過自從幾百萬年前,人類和黑猩猩開始分化,一種稱為「apoE」的人類基因突變了兩次,第一次是在約50萬年前,也就是人類學會控制火之前,這種基因提高了血液中攻擊微生物的能力,防止組織感染;第二次突變是在大約22萬6千年前,它變得有助於人體分解脂肪,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量,而肉類中富含蛋白質,也讓人類大腦容量變大,也演化得更有智慧。
吃肉不但讓人類的祖先得以存活下來,也將這種習慣相傳給後代,只不過現代人營養充足,反而要注意食物均衡,才能常保健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原文網址: apoE兩度基因突變 導致人類愛吃肉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08/112207.htm#ixzz35I2VDIgD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Read full post »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手藝太好也不行? 瑞典廚娘菜色太豐盛遭校方警告

0 意見

2012年10月8日 15:01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英國有小學女童因為學校營養午餐太爛,po文在網路上抱怨。瑞典中部則有一所學校的廚娘因「手藝太好」而被校方警告,甚至被迫要做些沒那麼好吃的食物,否則會引起該地區其他學校的嫉妒。
▼廚娘因為備餐太豐富,而被校方警告。(圖/取自thelocal.se)

艾莉克森(Annika Eriksson)每天為學童烤出熱騰騰的麵包,並且準備15種菜色當作午餐;然而這些豐盛的菜餚卻讓鄰近的小學生感到「不公平」,紛紛向自己學校要求想嚐到一樣的菜色。此外,艾莉克森的菜單也因為太多元了,被人說成不符合學校頒布的健康飲食方針。
艾莉克森表示,她知道不是所有學童都愛每道菜,因此盡可能豐富菜單,讓他們有盡可能多的選擇,同時兼顧營養。但由於校方擔心孩子會被寵壞,她已將每道菜的份量減少一半,並且不再提供自製麵包,而使用學校的冷凍麵包。
不過現在卻換成學童及家長不滿,他們已組織起來向校方提出請願書,希望能讓艾莉克森再度為大家準備精緻豐盛的午餐。


原文網址: 手藝太好也不行? 瑞典廚娘菜色太豐盛遭校方警告 | ETtoday國際新聞 | ETtoday 新聞雲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1008/111996.htm#ixzz35I24CDhV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Read full post »

罐頭食品的發明 是位法國廚師

0 意見
罐頭食品的發明 是位法國廚師
湯姆.斯丹迪奇 2010/11/28
【前言】
《歷史大口吃》結合各種領域的觀念,從基因到考古、從人類學到經濟學,並且把食物看成科技產物的成果,成為一本從食物看人類歷史和文明發展,香氣四溢的「物史」書。

罐頭食品的發明

一七九五年,為了改善士兵和水手在戰爭期間的伙食,法國政府提供獎賞,給任何能夠研發出保存食物的新方法的人。根據規定,最後呈現的食物應該要成本低廉、容易運送,並且比用既有技術保存的食物更美味而營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使用鹽醃、乾燥和燻製等方法來保存食材,但這些方法全都會影響食物的味道,且未能保存其中大部分的養分。十七世紀時,科學家開始對食物腐爛分解的過程產生興趣,並進而研究預防這種情形發生的方法;自那時起,各種實驗便持續進行著,試圖找出更好的食物保存方式。

被譽為「化學之父」的愛爾蘭科學家羅伯.波以耳(Robert Boyle),設計了一種真空唧筒,並運用它發現許多事物。舉例來說,他證明在密封的罐子裡,鈴鐺的聲響將隨著空氣被抽出而減弱。波以耳也推測,食物的分解必須有空氣存在才能進行,因而他將食物貯藏在真空的罐子中,試圖藉此保存它。但他最後斷定,與空氣接觸並不是造成食物腐敗的唯一原因。法國物理學家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延伸波以耳的研究,將食物密封在真空的瓶子裡,然後加熱。這種作法似乎效果較佳,雖然食物有時仍會腐壞。當英國皇家科學院(Royal Society)在倫敦開會時,帕潘不時拿自己所保存的食物給其他科學家看。一六八七年,他們報導他已經保存了「大量的」水果:「他將水果封裝在已抽出所有氣體的玻璃容器裡,然後將此容器放進熱水中,讓它在那裡待一段時間;這麼做便足以防止水果發酵在其他情況下,發酵是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當時,人們還不了解食物分解的機轉,不過許多人都支持「自然產生」(spontaneous generation)的理論這個觀念可追溯到希臘人,他們相信腐肉會生蛆,腐爛的榖堆會長出老鼠等等。儘管有波以耳、帕潘和其他人的實驗研究,食物保存的問題依舊未獲解決。在十七、十八世紀發展出來的各種保存技術,既昂貴又不可靠。沒有人能改善傳統的軍隊口糧:醃肉和乾餅;這解釋了一七九五年法國政府在懸賞時所訂下的附帶條件。

最後拿到獎賞的並不是科學家,而是一名廚師。尼可拉斯.阿佩爾(Nicolas Appert)一七四九年出生於馬恩河畔的沙隆(Châlons-sur-Marne),位於法國香檳區的邊緣。他的父親是旅館老闆,他則成為手藝高超的主廚,在許多貴族的廚房裡服務,直到一七八一年在巴黎創業,成為製作糕點糖果的師傅。

既然從事這行,他一定曉得糖可以用來保存水果,也想知道它能否用來保存其他食物。隨著他對食物保存的興趣日益增長,他開始試驗將食物貯存在密封的香檳酒瓶內。一七九五年,他搬到塞納河畔的伊夫里村(Ivry-sur-Seine),在那裡開始販售保久食品,並於一八0四年開設一座小工廠。此時,法國海軍已經試吃過他的某些保久食品,對其品質留下深刻的印象。「裝在瓶中的清湯很好喝,另一個瓶子裡所裝的清湯與水煮牛肉也非常美味,只是味道稍淡;牛肉本身十分可口。」海軍報告的結論是:「各種豆類和青豌豆,無論有沒有加鹽,都保留了剛採摘的蔬菜所具有的新鮮和風味。」

阿佩爾後來描述他的方法:
「首先,將你想要保存的食物裝進瓶子或罐子裡;
其次,將容器的開口非常仔細地封上,因為成功與否主要決定於密封的程度;
第三,將已密封的食物放進雙層蒸鍋裡的沸水中……
第四,在適當的時間將瓶子從雙層蒸鍋中取出。」

他列出各種不同食物所需要的蒸煮時間,通常是好幾小時。阿佩爾並不熟悉波以耳、帕潘和其他人較早的研究;他完全憑著實驗想出自己的方法,而且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行得通。直到一八六0年代,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才終於斷定,造成食物腐爛分解的主因是微生物,而微生物可以用加熱的方式殺死。這是帕潘的技術牽涉到加熱之所以能奏效的原因;但是,大多時候,帕潘並未將其食物樣品加熱到足以殺死所有微生物的程度。經過漫長的試誤過程,阿佩爾發現,在大部分情況下,加熱的時間必須長達數小時,而且某些食物需要更長時間的加熱。他的結論是:「在以最仔細的手法、儘可能完全阻絕食物與空氣之接觸後,再配合食物的種類,運用各式各樣的加熱方式此加熱程序將使這些產品得到完善的保存,並能保留它們所有的自然品質。」

阿佩爾的產品名氣愈來愈大,在巴黎被當成奢侈品販售。不久後,他的工廠便雇用四十名婦女來處理食物:將它們放進玻璃瓶中,用布袋包裹以免打破,然後在巨大的鍋子裡煮這些瓶子。同時,軍隊的試驗繼續進行著,一八0九年,阿佩爾受邀向一個政府委員會示範他的方法。在官員注視下,他製作了好幾瓶食物,一個月後,官員們回來品嚐瓶中的內容,發現食物仍處於絕佳狀態。阿佩爾正式得到一萬兩千法郎的賞金,條件是他必須將其作法的細節完整發表出來,以便讓它普遍被採行於法國各地。阿佩爾同意這個條件,他的書《保存各種動植物食品長達數年的藝術》(The Art of Preserving All Kinds of Animal and Vegetable Substances)於一八一0年問世。在接受政府獎賞的同時,阿佩爾同意不在法國為其方法申請專利。

然而,阿佩爾的著作出版還不到三個月,倫敦商人彼得.杜倫(Peter Durand)便以基本上與其完全相同的保存技術,獲得了英國專利。杜倫以一千英鎊的價錢將專利賣給名叫布萊恩.唐金(Bryan Donkin)的工程師,後者又與兩位任職鐵工廠的合夥人共同創立一家公司。唐金的公司並不將食物貯存在玻璃瓶中,而使用鍍錫的鐵所製成的罐子,亦即現今所稱的罐頭。

杜倫承認這項技術是「某位外國人士傳授給我的發明」;許久以來,大家都認定他直接偷了阿佩爾的構想。然而,較晚近的研究指出,杜倫其實可能代表阿佩爾在英國行動,安排為其發明取得專利,並出售其專利權。阿佩爾甚至在一八一四年造訪倫敦,大概是向杜倫收取他所分得的收益。此時,英國皇家海軍已測試過新的罐裝食品,其樣品甚至已呈獻給皇室。但阿佩爾卻兩手空空地離開倫敦。看來他的英國合夥人已將他摒除在交易之外;他幾乎不可能揭發他們,因為他曾試圖將自己的發明賣給敵國而牟利。
(本文轉載自湯姆.斯丹迪奇新書《歷史大口吃》,中文譯本由行人出版)

http://blog.udn.com/geshela/5237740

Read full post »

救石虎 潘思源擬購23萬坪林地

0 意見
發稿時間:2014/06/20 13:57 最新更新:2014/06/20 15:40

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右1)除捐助農委會設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將用10年動支10億元買林地,信託救生態,並想買三義23萬坪林地保育石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攝 103年6月20日)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日電)泛太平洋集團總裁潘思源今天在「台灣龜類保種與研究中心」捐贈記者會上暢談,將用10年動支新台幣10億元買100萬坪林地,信託救生態,並想買下三義23萬坪林地保育石虎。

潘思源今天出席農委會林務局上述捐贈活動記者會,做以上表示。他說,台灣林地破壞嚴重,生態保育也待積極展開。

他說,2008年回到台灣,他的人生至今已賺數百億元,人過60歲,想花錢做公益。

他還說,人生來時原本就兩手空空,所賺來的,他想回饋這片生、養他的土地與人;但他感慨,助人方面總有些紛擾產生,因此萌生捐助經費做原住民、生態與動物保育工作的事。

他也說,在他心裡,比漢人更早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就是原住民。

他說,苗栗開公路引發石虎保育的問題,林務局除在當地有一片林地可以保育石虎,經林務局的人告知,他再得知旁邊有23萬坪私人林地,他想買下來,與林務局攜手合作設置石虎保護區。

他並說,他在美國看到不少富豪買下幾十萬公頃的林地,然後用紅外線圈起來並提供食物,讓保育類動物可以在自然的環境下,自在的生存下去。

他進一步說,規劃10年要出資10億元,在全國各地買下100萬坪私有林地,不砍林、只造林;每年約動支1億元,其中7000萬元買私有林地,3000萬元作為運作經費使用。

他強調,這些林地將信託,不給下一代子孫變賣,確保能永遠成為生態保育用地,所以他只買私有地,而不承租公有林地。1030620

http://www.cna.com.tw/news/asoc/201406200210-1.aspx
Read full post »

野柳女王頭快斷頸 6成支持出手救

0 意見
發稿時間:2014/06/14 09:59 最新更新:2014/06/14 11:06




根據民調,63%受訪民眾贊成使用奈米科技修補女王頭,延後它斷頸時間。圖為野柳女王頭近年變化。(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市14日電)野柳「女王頭」風蝕嚴重面臨斷頸危機,引發自然保育及人為保護的論戰及民調。民調今天公布,6成3民眾贊成人工補強。

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今天公布「女王頭保育與保護之民意調查」結果,整體調查結果顯示,63%受訪民眾贊成使用奈米科技,修補女王頭,以延後斷頸時間。

北觀處指出,野柳女王頭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天然奇景,更為台灣最具指標及代表性地景之一,去年獲台灣十大地景網路及專家學者評選第1名,顯見野柳女王頭長期以來蘊涵臺灣人成長記憶與情感,難以割捨。

但因此女王頭面臨自然演化斷頸危機,各界就應否以人工方式保護以延長演化周期,陷入天人交戰,引發保育與保護論戰,贊成與反對的聲音各有論述及堅持。

北觀處表示,為解決爭議,去年委託世新大學籌辦「女王頭保育與保護之民意調查」計畫,並從今年1月起進行,這項調查分別以全國民眾、萬里民眾、野柳地質公園遊客、專家學者等4種不同對象進行調查,全國民眾部分共計完成1200份樣本,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正負2.8%。

北觀處強調,除多數民眾贊成人工修補女王頭外,萬里當地民眾贊成比例也是63%,遊客贊成比例為59%,學者贊成比例為56%。1030614

台大補強試作1年 再救女王頭

位於新北市野柳的知名自然風化石奇景女王頭,一直是重要的觀光景點,那鬼斧神工、維妙維肖的側臉,早已深植全台灣民眾的心中,成為共同記憶的一部分,也是許許多多創作者的繆思。到底女王頭給了他們什麼靈感呢?一起來看看。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新北市14日電)觀光局北觀處今天公布民調,多數民眾贊成人工修補女王頭。受北觀處委託研究的台大高分子研究所將以1年的時間在其他蕈岩試作,確認沒問題才考慮在女王頭施作。

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表示,「女王頭」頸部周長由民國95年時的144公分,隨著風化侵蝕的結果,民國102年已降至126公分,面臨斷頸危機。

因此,北觀處委託台灣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研究所教授謝國煌研究團隊,自100年起進行為期3年實驗,實驗結果是使用奈米科技處理後蕈狀岩頸圍的變化,都沒有明顯變小的現象。

北觀處指出,依高分子所實驗室實驗結果,經奈米科技處理後的岩石強度,可由原「弱岩」岩石強度提升至「中強岩」強度。

經奈米科技補強後,不僅岩石可增加3倍的強度,有效達到補強效果,在風力與地震模擬分析,也足可抵擋17級強颱及7級強震。

北觀處表示,奈米補強科技仍待戶外實作的驗證,因此將於園區內擇定立地環境相似的其他蕈狀岩,進行為期1年包含外觀、美感、色澤等實作試驗,在完全有把握的前題下,才會考慮於「女王頭」上施作。1030614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6140057-1.aspx
http://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8938433/
Read full post »

台湾にも “猫の楽園” があった!! ニャンコ100匹が暮らす猫村「猴硐(ホウトン)」 九份の最寄り駅から1駅! 足を伸ばして行ってみよう

0 意見
http://rocketnews24.com/2014/06/18/455162/


Read full post »

過猶不及 女子一日高潮百次苦不堪言

0 意見

一日高潮百次的萊姆西。翻攝網路


 
有些女性終其一生都在追求性高潮,但英國44歲婦人萊姆西(Kim Ramsey)竟然在一天之內,就有高達百次的性高潮,卻是讓她苦不堪言!

萊姆西在2001年意外摔下樓梯後,就莫名罹患「持續性性興奮症候群」(Persistent Genital Arousal Disorder,PGAD),只要是輕微的盤盆震動,例如坐火車或做家事,她都會感到性高潮,使她的日常生活大受影響。

她曾有次跟男友做愛後,連續四天都在感受到性高潮,讓她苦不堪言。醫生指出,持續性性興奮症候群可能與脊椎神經的囊腫有關,但暫沒有根治方法。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20828/139721
Read full post »

台大教授測出年代 證實我們是尼安德塔人後代

0 意見
(圖/法新社)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以精準的放射性定年創新技術,測出古人類尼安德塔人的生存年代,最久可溯及八、九十萬年前,證實「我們都是尼安德塔人後代!」昨登上國際知名《科學》(Science)期刊。
最久可溯及八、九十萬年前
過去科學界對於尼安德塔人的身世一直爭議不斷,教科書多指,尼安德塔人生存在六十萬到卅萬年前,是由生活在相同地區的海德堡人演化而來。但是,沈川洲的研究不但測出了古人類尼安德塔人的生存年代,更推翻了教科書的描述。
沈川洲主持的台大地質系HISPEC實驗室,發展出精準度極高的鈾釷定年法,測量極限逼近一百萬年,後來加入西班牙胡瑟裂谷的研究,分析遺骸堆積下方的碳酸鈣,協助測量尼安德塔人的生存年代,研究團隊有來自五個國家 (西班牙、澳洲、美國、法國與我國)十七個研究單位。
沈川洲表示,尼安德塔人存在時間至少已有四十三萬年,最早甚至可到八、九十萬年前,可推論尼安德塔人應是約兩百萬年前出現在非洲的直立人、之後有部分人離開非洲,在歐洲與西亞地區不斷演化。留在非洲進化成的現代人,數萬年前出走非洲,又與尼安德塔人後代混血,再遷徙到世界角落。
https://tw.news.yahoo.com/%E5%8F%B0%E5%A4%A7%E6%95%99%E6%8E%88%E6%B8%AC%E5%87%BA%E5%B9%B4%E4%BB%A3-%E8%AD%89%E5%AF%A6%E6%88%91%E5%80%91%E6%98%AF%E5%B0%BC%E5%AE%89%E5%BE%B7%E5%A1%94%E4%BA%BA%E5%BE%8C%E4%BB%A3-221044440.html
Read full post »

隨機文章

 

Copyright © 貓的祈禱-空城[News] Design by Free CSS Templates | Blogger Theme by BTDesigner | Powered by Blogger